Main content start

好人好事

 

有一种感染名叫善行

郭绮光(中)与受益於其所设奖学金的学生

郭绮光(中)与受益於其所设奖学金的学生

在2014至2015年度,中大本科生有16,379人。同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超过一亿三千四百万港元,共计6,655项,即每五名学生有两名受惠。大部分的奖学金都承蒙善长仁翁捐赠,他们不少数十年来不离不弃支持中大,郭绮光女士便是一例。她打理以其先母命名的郭谢碧蓉基金,在1987年首次捐资中大,成立郭谢碧蓉基金奖学金。

为甚么选择中大?郭女士说:「那时候中大已是首屈一指的优秀学府,予以支持,是理所当然的。」

其后,郭氏集团续给中大数笔馈赠,最近一次是2011年郭氏基金海外有限公司为马来西亚学生设的奖学金。历年来,郭女士的善举惠及学生达325人。

大学拓展及筹募处处长周瑶慧女士也是早期受惠学生。数年前,某部门邀请她出席午宴,跟一位捐款人见面,那名字似曾相识,回家一翻旧文件,她赫然发觉那与自己读大学时两度接受的奖学金有关。二十多年了,她从没想过会见到捐赠奖学金给她的人,又高兴又紧张。「我预备了花束,心情就像小说里要与长腿叔叔见面的女孩一样。」她禁不住好奇,这位捐款人会是甚么模样呢?结果,她见到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女士。

周瑶慧回想当年,「一万三千块一年,对普通家庭的学生是很实在的支持了。有了奖学金,我不用汲汲於多找几份兼职,也可以自给自足,减轻家里负担。尽管我和她素未谋面,但知道有人在我求学路上无私支持,总是万分鼓舞。」与郭女士的会面令周瑶慧如沐春风,她往后一直尽量安排捐款人和受惠者见面,分享人生经验。

世界变得全球化,学生愈加渴望有机会到外地的知名学府学习,增进知识,也增广见闻。中大立根中国传统而放眼国际,是不少海外学生的留学首选。

郭绮光(右二)与三代奖学金受益人:(右起)周瑶慧、陈艳琼和欧阳乐韵

郭绮光(右二)与三代奖学金受益人:(右起)周瑶慧、陈艳琼和欧阳乐韵

2011年,陈艳琼在中大校园与四百二十位非本地生一同展开探新历程。艳琼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毕业於波德申中华中学,成绩斐然,年轻的心一直向往离开安舒区,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家里还有三位妹妹,出国留学的梦似乎遥不可及。特为马来西亚学生而设的奖学金正好助她梦想成真,来香港修读生命科学课程。

回顾过去几年,艳琼满心喜悦与感激。她把握在每个暑期到外地交流的机会,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文化。最教她珍惜的是在这儿建立的友谊。「沉重的课业,不断的考试,确实很磨人。幸而我交到一群能共乐共忧的朋友,每当我需要他们时,他们一定在我身边。」

新生欧阳乐韵同样来自马来西亚,也获发同一项奖学金。到埗后,学业和书院活动把她的时间表填得满满的,加上现代通讯科技发达,所以「还好,不会太思乡」。

奖学金基本上足够全数资助她俩完成整个本科课程用,条件是每年平均积分要起码达到3.0。两人都觉得合情合理。艳琼说:「奖学金本身就是推动力,敦促我要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她说得出做得到,现在已更上层楼,获得联合书院的四年奖学金,修读食物与营养科学的博士学位了。主修心理学的乐韵说:「老远来到这儿,本就是要增进知识和扩濶视野,不努力读书根本就说不过去嘛,3.0绝对不苛求。」

郭氏集团的另一个基金――郑格如基金――也捐资成立了中大的数学科学研究所。郭绮光是资深的艺术鉴赏家,常为全球各地的香格里拉酒店搜罗艺术品。为何钟情数学?她有这样的见解:「无论是哪门学科,推动学习和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努力都值得支持。『大学』一词於我就像是意味人类探索的广大无边,兼容并蓄。一位数学家会欣赏美术,而一位艺术家也必精於衡值:当中的意念是相通的。」

郭绮光喜欢与奖学金得主会面。在11月与瑶慧、艳琼和乐韵的饭局上,她总是专注地听两位女孩谈她们的经历和感受,鼓励她们勇於发言。饭后她说:「Esther满怀信心,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给我很深印象。几年下来,她已长大成熟不少。」在她眼中,三个不同年代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分别,「都是一样的热诚活泼」。

奖学金捐赠人对学生有甚么忠告和期望?郭绮光谦逊说忠告都是爱说多於爱听。「若说有甚么话要对学生说,那就是:现在你们已得到所需的了,要心存感恩,与人分享所有,这才是快乐的真谛。」她对获颁奖学金的学生只有一个期望,就是他们能在自己选的路上做得精彩,并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社会,让别人的生命更加美好。

善行是会感染的,艳琼曾说:「郭女士的慷慨给我很大啓发,我希望也能回馈社会,有朝一日能够像她帮助我一样,帮助其他学生达成目标和梦想。」郭绮光与其他捐赠奖学金的有心人听到这番话,想必大感欣慰。

(资料来源:香港中文大学资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