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start

好人好事

 

和乐老人李和声

(左起)李德媞女士、李和声博士及李薇欣小姐

(左起)李德媞女士、李和声博士及李薇欣小姐

李和声博士(图中),中文大学和声书院赞助人,金融界响当当的名字,眼光准确,人称「捞底王」。我们昵称他为「和声伯伯」,是一位和乐老人。

「快乐很简单,烦恼天天都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都会有令你不快的事,但最重要是看得开点。我呢,最多五分钟便可放开。」这是他常挂在口边的话。

「老兄」南下

和乐老人并不是一生顺遂,1950年,原籍浙江宁波的他二十三岁,带着小量金钱南下,在广州被海关充公了。到得香港来,适值黄金市场兴旺,人手短缺,他加入顺隆行,广东话还未听懂,便要当出市员。「广东人对『上海佬』有点排外,总是这儿那儿的给你一些阻滞。我的电话给摆放得老远,那时交易市场不比现在电脑化,价位全是扯着喉咙『两蚊三蚊』地喊出来的,再加手势搭救。为了让人容易看得到我,我把鞋底垫得特高,现在女士穿的我在五十年代已发明了,真要收点版权费呢。」他坦言交友并不一帆风顺,人际关系是靠以诚待人慢慢建立起来的。

诚信与和谐是伯伯一生的坚持,也是和声院训「知仁忠和」的两大支柱。他自豪说:「自年少到现在,我的诚信都未破坏过。」做生意,在诚信与利益之间,他绝对毫不犹疑选择前者。「吃亏也得接受,不可以计较自己得益多少。」

别以为他只是说的豁达,1987年全球股灾,客户拖欠巨款,公司却有庞大债务到期偿还。「股东说,公司做不下去了,一定要倒闭,投票结果是五票对我一票。」结果他独力承担,倾尽所有,把手上股票低价卖掉,连家人自住物业也按予银行,最终偿还债务。「我扛起来,做得好,是公司利益,做得不好,我负责。」他轻描淡写,然不失刚毅。

修身齐家 心系教育

和声伯伯家境本是小康,在苏杭经营船运,后因战事,家道中落,他小学还没念完,十四岁便在上海一间银号当练习生,赚钱养家。他一直对教育念念不忘,视支持教育为回馈社会最好的方式。「我一有余钱,便量力而为,两百三百、两千三千的,拿出来支持教育。」众所周知和声书院的创办人正是其弟李和鑫博士,秉花堂李氏基金会慷慨捐助一亿五千万,於2007年成立书院。出於弟弟对兄长的钦佩,书院遂以和声命名。

做好自己,照顾好家庭,回馈社会,是和声伯伯的人生目标。在他心目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而他自己也是家族的基石。

和声书院院监会成员李德媞女士(图左)是李和声博士的侄女,幼承庭训,明白要传承中华美德,长辈要孝顺,弟幼要爱护,品学要兼优,有能力时,要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家父与大伯相差二十岁,长兄为父,对大伯非常尊重。自小我们视大伯为家长,而他也照顾到每一个家人。他最早来港,一个外省人在异地打拼,很多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但就算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仍然照顾留在上海的家人,帮助他们陆续来港发展。」

李女士是上市公司董事,公务繁忙,仍抽空为家族支持的教育事业服务。谈到书院尊崇的和谐理念,她说:「创新和质疑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过程,和谐不代表噤声,人云亦云;和谐是要在表达己见之余,懂得尊重他人意见。」书院定期举办不少讲座、高桌晚宴、交流分享,就是希望学生从中学习到社交礼仪、立身处世的道理,德学双修。

三代同心

Vicky(图右)开朗随和,笑容充满典型的李氏亲和力。她是和声伯伯的孙女儿薇欣,在国际学校念中学,却没有随众出国升学。「自小我在祖父母身边长大,跟他们特别亲密,留在他们身边尽孝是应该的,书在哪儿念都是一样的嘛。」姑姑德媞点破她:「现在她说来轻松,但相信当时她也向往去外国过自由独立生活,吸收人生经验的。由此也看到把家庭放在自己之先,是我们家的价值观。」

结果Vicky考进中大商学院,去年刚毕业,在医学仪器公司担任营销。既是对家族支持,也因认同书院的理念,她当年加入和声做走读生,与不少开明可亲的同学交上朋友。她希望书院多办一些像「和声早晨」的活动,增加师生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机会,并在促进国际生与本地生融和方面再下工夫。

听到孙女儿谈书院生活,和声伯伯佯怒说,有点不满意她没有积极用和谐精神感染同学。Vicky和颜悦色回应:「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认识世界的平台。有些想法,是要到了某一个阶段,增加了经验,才会接受的呢。」

大半生在香港渡过的和声伯伯,对香港感情殊深,他的理想是大家在和谐的基础上创新,为政府、国家以至世界思考日后路向。他说见到社会和谐破坏,十分心疼,谈起来眼睛都有点湿润了。但这位和乐老人说:「不打紧,五分钟之后,吃过饭我便会开心过来了。」

(资料来源:香港中文大学资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