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內容

好人好事

 

陳英凝──在高危地域踏步

Professor Emily Chan

陳英凝教授

早前,陳英凝獲選為「2015年傑出領袖」。當晚盛裝出席的她,其實一年到晚盡是往條件惡劣的自然災害高危地區跑。去年6月,她在尼泊爾評估地震災情。有時帶着學生,星空下的草原便是她的教室。​在青藏高原教育藏民公共衛生,她抓着空隙,致電回家替兒子準備默書。同輩友人品酒饗宴,她無暇參與。今年頭四個月,她在校園的日子只有九天。

職銜無數的陳英凝,是中大和牛津大學合辦的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中大全球衞生中心總監、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香港樂施會董事會副主席,以及聯合國減災署亞洲科學技術及學術諮詢小組成員。

陳英凝以加州中學化學成績第一考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生物醫學工程,本打算通往醫科。頭兩年,每星期八小時待在實驗室,但是她自覺不適合在實驗室做傳統科研。導師鼓勵她到外面看看,安排她以初級研究助理員身份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營養測量隊到旱災後的津巴布韋。母親縱萬般不捨,還是自掏腰包給她買了機票,千叮萬囑要她保證完整無缺回來。

陳英凝教授

陳英凝獲選為「2015年傑出領袖」

到了​非洲,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一籮籮有待解決的難題,這初生之犢的勁頭來了。一個晚上,遠處村子裏有個和她一樣不到二十歲女子要分娩,陳英凝一心趕去見證生命誕生,可​是迎來的卻是死亡。不足月的男嬰,生下來就死了。接生婦也習以為常,用布草草包了,端給產婦。「那母親出盡力氣爬過來,跪地捧着兒子要我救。我驚魂未定,不知所措,只得取過一杯暖水,抹掉嬰兒眼耳口鼻的血,給他急救。」她給死嬰做了十多分鐘的人工呼吸,也不知該​何時停止。反倒是那母親拉着她的手,點點頭,抱回孩子,重新包裹。

那晚月亮特大,小姑娘失魂落魄地在草原上走了三個小時回營地,不知道怎樣處置自己的情緒,直至見到團隊的一位德國護士,才頹然大哭。「她安慰我​說​,其實對一個未吸過一口氣的嬰兒,即使甚麽都不做,也沒有錯。我已盡了力,而且做得很好。在津巴布韋八星期,既有愛心又理性的團隊給我很大啓發和支援。我打定主意從事人道救援,後來​就到​了​哈佛讀公共衛生科學。」

陳英凝教授

陳英凝於2015年6月在尼泊爾評估地震災情,村長及教師Topalo向她表示向當地孩子灌輸防災知識的決心

在往後的日子,陳英凝與更多創痛的場景碰面,漸能達觀處之。「​生命很虛幻,壞狀況發生了,我可以做些甚麼令它變好一點 ?眼前的人我救不了,怎樣可以讓那剩下的短短生命的質素有點改善? ​」她明白現實有黑暗面,但是堅持保有內心的光明。

很多人以為陳英凝是揹着工具去災場搜救,或帶着學生去護理傷患,其實不盡然。她解釋:「CCOUC​是一個研究、教育和知識轉移的平台,七成的工作是進行實證為本的跨國合作​研究​,探討如何為自然災害高危地方​,主要是亞洲​地震帶和水災頻仍的農村,​​準備應變能力,​以期把破壞減到最低。​這些​地方一旦受災,我們會提供災害醫療及公共衞生技術支援​,​評估備災工作成效。」

她常提醒學生不要以為自己是施與者,或比人優越的改革者。「村民願意讓你登門入戶了解他們的人生,憑甚麼三言兩語便要人家改變?戒煙是好事,如廁後洗手合乎衞生,科學上也正確,但不能強迫,只能教育。」隨隊學生都經過嚴選,要有起碼的公共衞生知識和醫護技能,對人對事感應敏銳,內心定位清晰,不能當個災場遊客。

陳英凝教授

替藏族婦女進行基本健康檢查

到外地在野學習,旅費是起碼開支,籌募機票也成了陳英凝的要務。本來只望女兒安安穩穩讀完醫科做個專業人士的父親陳作耘醫生,用妻子的名義,成立了陳郭淑雲人道救援考察獎,贊助學生到世界各地參與人道工作,遙記妻子當年支持女兒往非洲,因而幫助她認清事業方向。

陳英凝最希望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可以成為大學的常設學科,持續發展。「這些年來,我們一點一滴摸索過來,但前面還有無盡的發展空間。我希望更多年輕人修讀救災課程,把我們的專業工作發揚光大,貢獻社區和國家,甚至走出亞洲,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